親職教養Parenting

教育專題

全美語情境教學造就高成就英語力

2021-06-29 00:00 (更新:2021-07-05 19:31)

 

師鐸獎得主蔡淇華與女兒蔡承妤,都是高中英文老師。蔡淇華認為,學好英語的關鍵是創造使用情境,因此從女兒小一就要她練習寫英文日記

 

「Today we went to Richmond to play Lazer-Tag. Lazer-Tag is an exciting game.」筆記本裡,小女孩用鉛筆以全英文寫下,全家人到加拿大大溫哥華地區列治文玩雷射槍戰的緊張刺激,一旁貼上對戰紀錄,留下風光成績。這是師鐸獎得主、台中市立惠文高中英文老師、圖書館主任蔡淇華,為女兒蔡承妤在小學階段,增加英語使用機會的「家庭作業」。

十多年過去,原先需要爸爸在筆記本旁註記「Father's Correction(爸爸 訂正)」欄位糾正錯誤的女孩,現在成了台中私立嶺東高中的英文老師,也負責批閱全班作業。這次,是父女檔首次同框接受媒體採訪。不過萬般沒想到的是,耿直的女兒想到最初的英語啟蒙老師,並不是名師老爸,而是考量雙薪家庭照顧需求報名的「全美語安親班」。

「之前在某篇文章,我突然看到herbivore這個字,就想說小時候學過,但我中學英文課上並沒有遇到,為什麼現在教書遇到,我還記得是『草食性動物』?」蔡承妤一下子繃出了好多個單字,譬如:volcano(火山)、lava(岩漿)是自然課做火山實驗學到的;carnivore(肉食性動物)則是和herbivore(草食性動物)一起認識的。有別於傳統台灣學生背誦一個個英文單字的習慣,蔡承妤記單字是連同課堂情境、對話,一併在腦袋瓜裡儲存。

蔡承妤認為是小學去的安親班為她打好英語基礎。原來,那間被媽媽評比為「費用、路程性價比最高」的安親班,在十多年前便進行ESL(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)教學模式,讓學生在日常中,自然而然的使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溝通,不把英語只當作考試工具,目標就和現在部分公校推行的雙語實驗課程一致。但這間安親班在當時,卻因沒有提供課業輔導教學,未能成為家長們的首選。

蔡淇華湊上前補充,若是部分專家聽聞,他們夫妻為低年級學童報名全美語安親班,可能會有反對意見產生,擔心小朋友的母語能力受到影響。不過,蔡淇華卻在女兒小學階段的語言學習經驗裡,看見自己抓到英語學習竅門,因而愛上英文的影子。只是若將兩人放在平行時空,爸爸的啟蒙時間卻晚了女兒十多年。

「balance這個字我們在英文課都學過,知道意思是『平衡』,但外國人把硬幣放在我手上,跟我說『This is your balance』,我知道他說的是『這是你的餘額』,」蔡淇華信手捻來,都是出了社會後赴國外旅行、交流累積下來的學習經驗。他像是順口溜般的強調:「單字在句子裡產生意義,句子在文章裡產生意義,語言就只有在情境裡,才有辦法產生意義。」

 

轉載自 陳盈螢 (親子天下雜誌119期 2021-07-01出刊)